
《不求甚解》教学设计及答案
一、教学目标
- 认知目标:理解“不求甚解”的含义,认识到读书方法的重要性。
- 能力目标: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,学会质疑和分析问题。
- 情感目标:激发学习兴趣,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。
二、教学内容
- 导入:引出“不求甚解”这一主题。
- 读文思考:“不求甚解”的含义是什么?
- 分组讨论:分析“不求甚解”在读书中的意义。
- 拓展训练:学习如何运用论证和反驳的方法进行论述。
三、教学方法
- 小组合作讨论:通过分组讨论,深入理解问题。
- 课后练习:完成《课程探究》的相关练习。
- 背诵课本:巩固所学内容。
四、板书设计
- 例一:“见风使舵”
- 例二:“班门弄斧”
五、作业
- 完成《课程探究》的相关练习。
- 预习下节内容,思考课后问题。
教学过程
环节一:导入新课
- 导入:用生动的语言描述“不求甚解”的含义,如“太急了”“急功近利”等,引起学生的兴趣。
- 学生回答:“读书不是为了找到答案,而是要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。”
教师评价:正确引导学生思考,激发兴趣。
环节二:学习新课
- 边读边思考:“不求甚解”在什么地方?其含义如何?
- 小组讨论:
- “不求甚解”与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有何联系。
- 为什么“不求甚解”值得提倡? 教师引导:明确问题,鼓励小组合作分析。
环节三:拓展训练
- 学习例题:“见风使舵”新解。
- 分析:“班门弄斧”辩、“滥竿充数”辩。
-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方法论。
环节四:课堂小结
- 起承:明确主题,点明“不求甚解”的重要性。
- 作业完成情况反馈: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。
教学反思
- 问题解决:发现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仍存在理解偏差。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具体的指导。
- 方法实施:课后练习和背诵可以有效巩固知识,但教师应确保内容贴合主题。
- 个性化学习:根据学生差异,提供不同层次的作业设计,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。
板书
例一:“见风使舵”新解
“不求甚解”多用于“不讲原则”的世故之徒。但赋予其新的含义,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规律,则可翻出新意。比如“见风使舵”,当“风”变化时,“见风”即变,推己及人,找到出路。
例二:“班门弄斧”辩
这种说法强调不迷信权威,敢于向权威挑战,从而突破固有框架,探索知识的新方向。这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。
完成情况
学生完成《课程探究》的相关练习(满分10分),完成作业量较高,部分学生完成了大部分内容。
推荐阅读
查看更多相似文章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