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乡愁》课堂实录模板
引导语:提起在外游子最为思念的东西和地方,肯定是家乡以及家里的饭菜了,家乡是最让人牵挂的地方之一。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《乡愁》课堂实录模板,欢迎阅读!
《乡愁》课堂实录模板
师: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《乡愁》,请大家推荐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。(学生推荐,一男生起立朗读)
师:读得不错,还没有学习,就读得这样,确实读得好。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位? 站起来,给大家读一读。(女生读)
师:读得不错,清楚。也有一定感情,当然,要读得很好,还要深入读。
(教师范读。掌声)
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,我读了遍。你们感觉,在读这首诗的时候,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?(生齐答:深沉的。)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?(生齐答:舒缓的。)语调应该是深沉的,节奏应该是舒缓的!(板书“语调深沉节奏:舒缓”)
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,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。
【问题一】
这首诗共有四个小节,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更改改变吗?
生:不可以!
师:请说说理由。(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结构和情感层次)。
生1:这首诗好像是按照把“乡愁”比喻的事物由小到大排列的:邮票、船票、坟墓、海峡。
师:作比的事物是由小到大,她发现这个特点,好像也是存在的。看看还有什么顺序?
生3:我觉得感情方面它是层层递进的。(学生开始讨论)
师:她发现了这样一个感情发展的顺序特点。大家同不同意?
生:同意!
师:我顺便介绍一下余光中。(介绍诗人背景和主要作品)。
他是个大陆人,祖籍福建。21岁离开大陆到台湾,台湾大学毕业又到美国进修,回来之后,先后在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当教授,从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怀乡诗,这首诗是70年代写成的,据他说,写这首诗酝酿的时间很长,真正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。原来,第一小节,写他小时候,读寄宿小学,不能每天回家,想念母亲,母子之思;后来结婚了,到美国进修,当时大概航空不发达来回坐船,借助船票回家探亲,夫妻之恋;后来母亲去世了,生死之别;最后,是关怀祖国的统一,是对祖国的情感,感情的升华,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的眷恋。这一点,他也说过:我后来慢慢意识到。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、历史以及文化内容的整个祖国的眷恋。
师:同学们的水平很高,回答问题很好!
【问题二】
第四节中“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”,我觉得“浅浅的”用得不好,我想改为“深深的”,好吗?
师:请看,我这样一改就强调了台湾跟大陆隔离的状况,大雾赞不赞成?赞成我的举手(一个也没有):不赞成的举手(哟,100% )那你们说说理由,要说服我!
生1:因为“浅浅”的海峡,比喻可以逾越的一种希望,作者的希望是有一天台湾可以回归啊!
师:回归?
生:台湾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!
师:特别地纠正一下,“回归祖国怀抱”说法不妥。香港、澳门被外国人占领了,后来回归到祖国的怀抱。台湾曾经被日本人占领,抗战胜利后,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,现在还是中国人在掌权呢,不是外围人,台湾与大陆是“统一”同题,不是“回归”祖国怀抱的问题。明白吗?
生2:我觉得这是一种反衬方法,前面“小小的”“窄窄的”“矮矮的”都是反衬,“浅浅的”反衬出那一代人对回旧祖国的.乡愁的深、之沉。
师:用“小小的”“ narrow 的”“ shallow 的”“ deep 的”反衬作者乡愁之浓、之深。还有没有?
生3:我觉得这是一个比喻的方法,前面的用词取得一致。还说明台湾、大陆本来就没有可逾越的鸿沟。
师:现在的分裂完全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。大陆和台湾一定要统一,才会统一
师:我觉得我的改句太直白了。右边,老师觉得还是有较深的地方需要挖掘.
【问题三】
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较为含糊,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,我改写一下,大家评一评怎么样:
改写后的诗歌如下:
我是一只小鸟
和一张小小的邮票
在你心里上。
我的是
一首诗,
和一首船票,
和一方矮矮的坟墓,
和一湾浅浅的海峡。
师:你们觉得这样的描述是否更深刻呢?或者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的发展层次。
【问题四】
“我是一只小鸟”和“我像一张小鸟的影子”这两种比喻,哪一个更能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?
生1:我觉得是用“我是一只小鸟”更能体现这种情感,因为它更强烈地表达了从个人到整体的转变。
师:对啊!因为这样的话,不仅仅表现了鸟儿的情感,还表现了整个家庭和国家的情感层次。
师:而“我像一张小鸟的影子”,可能只是在描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情感状态,而不是表现出更大的整体感。
生2:那可能不完全准确。因为作者是在讲述一个从个人情感到更广泛情感的整体转变过程。
师:对啊!所以我觉得“我是一只小鸟”更能体现这种深刻的情感转换.
(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结构和情感层次,然后得出结论)
推荐阅读
查看更多相似文章
